主播 | 筱小
这是我们“中国哲学史”的第十一讲,
今天,咱们来说说:庄子。
庄子,单名一个“周”字,叫 庄周。
在早期道家中,他大概也是最伟大的一个思想家了。关键是,他过着一种“隐士”般的生活,但他的思想,在他活着的时候,却早已驰名当时了。这可能是因为,庄子是一个“讲故事小能手” —— 他基本上不会讲什么理论,他要是想表达什么东西,通常就会讲一个故事。换言之,能用故事讲的,绝对不讲道理。(哎呀,我咋这么喜欢庄子呢?)
总之,不说我的个人喜好了,
咱们还是赶紧进入正题吧!
图片
庄子,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和我们名家的大咖惠施是好朋友,而《庄子》这本书和《老子》一样,里面有一些是庄子写的,但也有很多不是出自庄子的亲笔,很可能是 后人编著 的。
证据就是:庄子里有对公孙龙的评价,而公孙龙的时代,是庄子和惠子 之后。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庄子》其实是一部早期道家思想的 汇编。
庄子的第一章《逍遥游》,文字简单,且充满了有趣的故事。他表达的意思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快乐”其实有不同的 层次。你可以通过发展人的本性获得“相对的快乐”,但是要想达到“至乐”,就必须对本性有着更高的了解。
他认为:人的天赋或本性,就是“德”,而德,是直接来自“道”的。(这个观点和老子是相同的)而这个天赋和本性呢?万物都各有不同,比如在《逍遥游》里,鲲鹏和麻雀的飞翔能力完全不同。鲲鹏是扶摇直上九万里,而麻雀飞一会儿都感觉很勉强。但是,他俩飞翔时,都感到自己非常快乐。这说明,万物的本性 生来就不一致,因此没必要 强求;麻雀,也不需要飞九万里。
在政治上,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但所持的理由却完全不同: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要是一心想要加强统治,就越是达不到想要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反者道之动”;但庄子则强调“天然”和“人为”的不同。意思是说,统治者越是靠“人为”的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会越多。
另外,在《庄子》里也有很多处提到 死亡,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庄子 晚年丧妻:那时候,惠施闻讯,赶去吊唁。结果到地方一看,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了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难道不觉得有点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呢?但我不能一味地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还没有生命。更早些呢,不但没有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了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就像春夏秋冬的演变,多么相似哟~~ 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歌欢送,倒在这里哭哭啼啼,我认为这就是不通达生命的道理的表现!所以,我才不哭啊!”
图片
鼓盆而歌
庄子认为,吊唁死者而悲痛时,人在精神上受苦,根源是“期望人不会死”,这就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因此,人对万事万物增加理解,就可以减少感情造成的痛苦。例如:天下雨,人不能外出,成人不会对天发怒,小孩却忍不住骂骂咧咧。其原因是:成人比小孩 更了解事理,所以受到的挫折和失望就少得多。
就像 斯宾诺莎 说的:
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
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
并减少由此带来的苦楚。
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以理化情。
换言之,“感情”是可以用“理性”和“理解”去 化解 的。道家认为:圣人能洞察事物的本性,因此没有感情的冲动。这不是说圣人就没有感情,其实圣人也有喜怒哀乐啦~ 但是,他不会被感情所“扰”,以至于失去“心灵的宁静”。
那么,
到底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庄子认为:想要“与道合一”,
就要超越并忘记事物之间的 界限。
那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庄子给的答案是:弃智。也就是 放弃智识,这就是道家为达到“内圣”所取的途径。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知识的使命是为了 区别万物,人要是知道一项事物,就能 区分 它和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因此,弃绝知识,便是弃绝这些区别。人要是能把万物间的区别统统忘记,那剩下的就只有万物“还没有生成时”的状况了。可以说,圣人拥有的知识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好比说,今天孔子穿越到了现代,那么,随便拎出来一个人,他的知识量肯定也是能轻松超过孔子的。但是,这绝对不代表他就比孔子强,他还是得向孔子学习。因为他们的知识不在一个层次上,这就是道家所谓的“无知之知”。
对此,庄子在《大宗师》里讲了一个孔子和颜回的故事,说,有一次,颜回跑来向老师报告说:我进步了。
孔子问:哪方面?
颜回说:我忘礼乐了。
孔子说:身外之事嘛,该忘。但还不够。
过了几天,
颜回又来说:我又进步了。
孔子问:哪方面?
颜回说:我忘仁义了。
孔子说:身外之名嘛,该忘。但还不够。
又过几天,
颜回再来说:我又进步了。
孔子问:哪方面?
颜回说:我 坐忘 了。
孔子惊奇地问:坐忘,是什么意思啊?
颜回说:不但忘了外物的存在,我连自身的存在也忘了。不在意自己的躯体,也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了形体和智巧的束缚,和大道保持一致,这就是坐忘。
孔子说:同大道一致,就不会怀有偏爱了;与变化吻合,就不会死守教条了。颜回啊,从前你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别人受不了的艰苦,你却活得很快乐。你果真是真正的贤士啊!谢谢你教导我什么是坐忘。这次轮到你做我的老师啦。
在庄子看来,这就是成圣之道。
图片
不过,我们也必须说清楚:“无知之知”和“无知”是 两回事 —— “无知”是人的原始状态,而“无知之知”则是人在 经过了“有知”,而后 再一次 达到的“无知阶段” —— 人原初状态的无知是“自然的恩赐”,而达到无知之知则是一种“心灵的成就”。
换言之,圣人并不是天真无邪到老都未变,圣人也 曾经追求 通常的知识,努力分辨 事物的是非得失。但后来,他们就把这些都“忘”了!(请注意,是加引号的忘)。“圣人”和“孩童”的区别就如同“明知艰险而前进”和“不知艰险而前进”,两者的区别是巨大的。
“无知”是最开始的“看山是山”,因为他从来就没挪地方;而“无知之知”是走了一圈后,经历过“看山不是山”之后的“看山还是山” —— 两者都是“看山是山”,但性质已经变了。
如果说孩童是“纯洁”,那圣人就是“圣洁” —— “纯洁”是 从来没有 沾染过脏东西;而“圣洁”,是在沾过脏东西 之后,又去掉了!以至于现在即便是在“脏东西堆儿”里打滚儿,也不会再变脏了。
无知如果是“不落因果”,或者过“没落过因果”,那么无知之知就是“不昧因果”。
所以,道家的“弃智”或“忘记”,不是说今天开始就不用学习了(这是痴心妄想)。我们得用“加法”,去做“减法”。这其实一点都不冲突,—— 学习是为了忘记,但忘记,不可以不学习。
因为,道家“内圣”的核心,不是“忘记”后的“结果”,而是“忘”这个“过程本身” —— 这就是一种蜕变,是一种超越的过程 —— 你要是一开始就没学过什么,自然就没什么可忘的了。其实类似的例子我们之前讲庄子时都提过了,比如:“无为”不是啥也不干,“无用”也不是真的没用。
所以在我看来,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道家很消极,但其实,它和佛家一样,其实是非常积极的。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
上世纪50年代,海因里希·伯尔 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叫《职业道德沉沦轶事》。
图片
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Heinrich Böll
说:在一个地中海的港口,正午的艳阳下躺着一名无所事事的贫穷渔夫。此时有一个观光客和他聊起天来,试图说服他应该去捕鱼,不要在这里躺着浪费生命。
渔夫就问:“为什么呢?”观光客说:“因为可以赚更多的钱啊!”然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帮这个渔夫计算着捕多少次鱼就可以让他变成一个富人。于是渔夫就问:“那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呢?”观光客解释说:“当然是为了拥有足够多的财富啊!这样你就能悠闲地躺在阳光下享受宁静的生活了呀!”
渔夫听完之后就回答说:
“这件事我现在就可以做了啊!”
接着便倒头继续睡觉了。
图片
这个故事想必你听过,这也是我们国内各种“鸡汤文”里的必备故事。似乎人们想要表达的就是“利欲熏心的观光客”和“豁达又超然的渔夫”吧~ 可是,我一直很不理解人们究竟是怎么从这么消极的故事中体会出“超然”和“豁达”的。
我个人是绝对赞成观光客的。他说的是,你拥有 足够多 的财富,之后 躺下来睡大觉。渔夫说,这事儿我现在不是正在做吗?错了,他现在 只是 在睡大觉,但没有拥有 足够多 的财富。这完全是两码事。
就和那个经典的例子一样:你考上清华后不去,和我没考上,咱俩“结果”都是没去,但“过程”是不一样的。同理,直接睡大觉是“无知”,而努力之后再睡大觉,才是“无知之知”。
再者,据说很多人从这个故事里体会到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什么呢?只不过是因为这个渔夫 不太在乎金钱。但其实,这一点都不佛家,同样也一点都不道家。这个渔夫是那种典型的“挺好、可以、无所谓”的 虚无主义者。我看连那个在河边洗耳朵的 许由,都没有他这么消极避世。
当然,“钱”这东西,如果够花,也不想要更多,那可以!你完全都可以安心睡大觉。但是,在“学习”这件事儿上,不管是在“佛家”还是“道家”眼里,即便他们 再出世、再弃智,这种态度,也是绝对不可取的。
所以我们的读者,
可千万不要成为这种人啊~
好,最后,我在文末整理了一些我过去讲过的庄子的故事,欢迎跳转!
那今天就到这里吧,
感谢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